“葡萄美酒夜光杯”这句由唐朝诗人王翰写下的古诗,常被用来描写举杯畅饮葡萄美酒的盛况。
不过,近来这句诗却成了引发两家酒企商标纠纷的导火索。
据悉,新疆某酒业公司因在葡萄酒瓶上印有“葡萄美酒夜光杯”的字样,与北京某酿酒公司所持有的“夜光杯”商标近似,
被判侵犯该酿酒公司的注册商标专用权,赔偿25万元。新疆某酒业公司对判决结果表示不服,再次提起上诉。
二审法院经审理后驳回上诉,维持原判。
此事一出,议论之声不绝于耳。有人认为“葡萄美酒夜光杯”这句诗首先让人联想到的是葡萄酒这一品类,
把唐诗作为宣传用语并印在酒瓶上并无不妥之处;也有人认为酒企对酒瓶进行包装设计时,不应使用未经过注册的商标图样,以规避风险。
有消息称,新疆某酒业公司不服二审判决,拟向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申请再审。
事实上,酒企卷入商标侵权纠纷并不是什么新鲜事。中国酒业协会发布的《中国酒类产业知识产权报告》(以下简称“报告”)
显示,86.96%的企业遭遇过知识产权侵权,而在这其中,商标侵权可以说是“重灾区”,占比高达78.26%。
目前在市场各渠道流通的“假酒”,已经不仅是传统层面上用料低廉、工艺劣质的勾兑酒,更多的是各种蹭品牌的山寨酒,其在包装图样、
酒款名字等方面大打擦边球,定价往往与正品相差不大,极容易让消费者产生混淆,误以为其是正品,
比如“午栏山”仿冒“牛栏山”, “RIQ”仿冒“RIO”,“泸酒老窖”仿冒“泸州老窖”等等。
正因为大品牌有热度、有口碑,所以相较而言,头部名酒企业所面临的商标侵权情况要比普通酒企严重得多。
报告提及,在2020年至2022年的统计中,茅台、五粮液、汾酒、泸州老窖、剑南春、古井贡等一线名酒企业的商标保护案件位居前列。
为了避免自身权益遭受侵害,对绝大多数酒企来说,提前注册商标是最直接、最必要的手段。
去年闹得沸沸扬扬的瑞幸“打假”泰国山寨店失败一事就再次为酒企敲响了警钟。尽管泰国瑞幸采用了与瑞幸极为相似标识、
产品、包装,不过其已在2020年向泰国商务部合法注册了瑞幸商标,符合当地法律,最终瑞幸败诉收场,反被索赔20亿元,只能吃哑巴亏。
恶意抢注商标通常是引发正品与山寨之间纷争的源头,这无疑给酒企带来了启发——注册商标一定要趁早。
例如,茅台早在上新甲辰龙年贵州茅台酒(简称“龙茅”)之前就已经着手筹备商标注册相关事宜。
企查查App显示,中国贵州茅台酒厂(集团)有限责任公司已于2021年12月、
2022年3月申请3枚“龙茅”商标,国际分类为酒类、广告销售,这些商标分别已于2022年8月、2023年5月、2023年12月完成注册。
值得关注的是,撇除茅台,还有多家企业曾经申请注册“龙茅”商标,国际分类中又以酒类居多,
当中暂时只有一家商贸公司完成了医药类“龙茅”商标注册,其余“龙茅”商标均显示无效。
除了恶意抢注外,还有囤积商标这种乱象,即申请人“不以使用为目的”,而是通过操纵大量商标以谋取利益。
在商标局的大力打击下,商标大量申请涉嫌囤积的行为得到有效遏制,酒类商标注册的环境得以规范化。
数据显示,2022 年国内第32类(啤酒饮料类)普通商标新申请量为194583件,
同比下降20.18%。第33类(酒类)普通商标新申请量为273724件,同比下降30.06%。
不过,商标侵权实在是防不胜防。毕竟山寨品一旦出现,极有可能在线下批发和零售市场、微商、电商平台、
直播平台等多个渠道流通,而且山寨品也并非出自一家企业或一人之手,酒企以一敌多,精力有限。
打击商标侵权行为对酒企来说,就像是在玩打地鼠游戏,这一个刚打下,下一个又冷不防冒头了。
报告显示,发警告函、律师函和向市场监管部门投诉等都是企业首选的维权途径(各占82.61%)。
维权效果最有效的是通过民事诉讼由法院判决侵权人高额赔偿(占比52.17%),只是,
民事诉讼判赔额往往不会太高,而要想追究刑事责任,也不是易事。所以即便维权成功,但相比于得到的,
酒企要付出的更多,成功的背后是一场耗钱、耗时的持久战。
首先,维权的成本很高。有消息指,贵州茅台每年用于防伪应用及市场维权的费用近4亿元,
还组建了100余人的专职维权队伍常驻各地开展市场维权工作。其次,维权耗费的时间很长。
例如,“五粮液”诉“九粮液”商标侵权案,历时6年之后才尘埃落定,期间对侵权行为的认定又颇为曲折......
李逵遇李鬼,真假分不清。面对漫天山寨产品,真要分个清楚,酒企就要付出较大的代价。
因此,要想让商标侵权纠纷剪得断、理得清,就需要进一步完善法律规定,
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,妥善解决好知识产权侵权成本低、维权成本高的矛盾。
!-- E product-detail-simple -->